時間 | 重 要 事 件 | 時任院長 |
民國8年(1919年) | 仁澤醫院創始人路景榮(英國人,畢業于愛丁堡大學,外科醫學博士)組織天主教徒、社會名流捐款購買了慶云下南街(現人民醫院地址),修建仁澤醫院。民國11年,初具規模,開始接收住院病人;民國17年,全院基本竣工,建筑面積為2989平方米,有兩個病房,設置病床40張。 | 肖露嘉 |
民國25年(1936年) | 醫院設備逐漸充實,人員增加,每年住院人數達1100人,外科用全身麻醉能做截肢、闌尾、疝氣修補、骨內固定、婦科、扁桃切除等手術。相鄰的德陽、什邡、安縣、北川等地的群眾頗多來此就醫。同年病床增至112張。 | 吳用光 |
1951年 | “仁澤”醫院和縣衛生院兩院合并為綿竹縣衛生院。1953年9月,改名為“綿竹縣人民醫院” 此期,醫院建筑面積2989平方米,全院工作人員50余人,門診日均200至300余人次,住院人數達1683人次。 | 趙丙貴 |
1968年12月 | 人民醫院、血吸蟲防治所、衛生防疫站、婦幼保健站合并,稱“綿竹縣人民衛生防治院”,成立革命委員會,領導院務工作。1973年9月5日,撤銷衛生防治院,恢復合并前的建制,醫院仍名“綿竹縣人民醫院”。 | 段培慎 |
1974年 | 由綿陽地區衛生局、四川醫學院(現四川大學)撥款,加上醫院自籌資金,修建醫院內、外科病房2幢,建筑面積共計2800平方米,于1976年竣工投入使用。年出院病人4400余人次,門診15萬余人次。同年床位增至230張。 | 段培慎 |
1991年 | 投資157萬余元建成門診樓并投入使用,建筑面積4800平方米,共四層。年出院病人8620人次,門診28.6萬人次。同年開放床位386張。 | 姚景升 |
1998年 | 修建新住院部大樓,建筑面積達18518平方米。 9月與綿竹市血吸蟲病防治所進行資產重組,原血防所在職職工89人及退休員工101人并入我院,職工增加至516人,由血防科承擔血吸蟲病防治工作,同年醫院編制床位370張,實際開放床位460張。2001年5月,醫院創建為二級甲等綜合醫院。 | 趙發明 |
2008年 | “5.12”汶川大地震使醫院受損慘重,院本部完全喪失醫療功能和救治條件,7月8日,醫院整體遷入江蘇援建的4萬余平方米的板房醫院,全面恢復了醫療功能,增設了ICU,建立了康復科。2010年5月,完成災后重建,加固了住院部大樓,續建了共十二層的門診綜合樓,新建了輔助樓,全院整體遷回院本部,并確立了“實現信息化 醫院創三乙 再上新臺階”的醫院發展目標。 | 金鴻 |
2014年5月 | 醫院成功創建為國家“三級乙等醫院”綜合醫院,順利完成了醫院“十二五”發展規劃。日均住院病人650余人,日門診量2000余人次。職工800余人,醫院編制床位增至500張,實際開放床位600張。 | 金鴻 |
2017年10月 | 綿竹市人民政府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深化辦醫合作正式啟動,醫院掛牌為“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綿竹醫院”。12月,醫院順利通過“三級乙等醫院”現場復核。日均住院病人800余人,日門診量2000余人次,職工1040余人。 | 蔣欣 |